路过河南街,特意去看了看一处老建筑,和一处疑似老建筑。
所谓老建筑是一处青砖平房,位于福源馆后身,吉源高层楼下。由于深藏闹中取静的胡同深处,加之被新式建材修补妆点,若不留意,并不容易发现。在今天,这栋老建筑门前的建林胡同已沦为一条无名便道,但在历史上,这条胡同的名字却很响亮:在解放前的多幅地图上,此胡同被标注为
湖广会馆胡同
——历史上,胡同北侧曾有一座旅居吉林城的湖南、湖北籍人士修建的同乡会会馆。与清末民初吉林城其它几座外省会馆不同,湖广会馆前依老城区最为繁华的河南街闹市,背靠达官显贵栖息的通天街“豪宅”区,从选址上即可隐约感受到最初的建设者有着意味深长的考量。
2009年时,我曾拍过这栋建筑,十多年飞逝,老建筑依旧残破,但与过往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位于胡同南侧的临街倒座平房,为一栋、数个开间,各开间独立有门,青砖灰瓦(现在改为彩钢板屋顶),三不露屋檐,硬山“几”字型房脊,是比较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有趣的是这栋房屋的式样不同于吉林城传统民居,更像是一处公务房或军警用房,可惜由于时光久远,其历史、用途已无从知晓,只记得我初见这栋建筑时,它已沦为库房。而今,这栋平房的最西侧一间被木栅栏圈出小院,青砖上也有了水泥罩面,屋门上方还悬有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小牌,至少这一间已转变为民居。
好友翟宏先生提醒我,在河南街南侧的富裕胡同有一座二层楼很可能是一栋老建筑。这座二层楼位于河南街新华书店后身,从卫星地图上看,该建筑和新华书店已连为一体。这座楼房临街一侧的窗子是一种不符合黄金分割的窄条窗,加之厚重的墙体,具有明显的日伪时期门窗特色。不过仔细观察,透过未被保温层覆盖的线缆,能看到小楼的墙体为红砖,从红砖大小和水泥勾缝情况上,却又像解放后的建筑形式。于是便怀疑这栋建筑和原康庄街下坎的卫生队小楼一样,是一座采用老式图纸修建的当代建筑。本想进到楼内瞧瞧,可惜没敲开门,鉴于在很多人回忆中,这座小楼是老建筑,于是只能说它是疑似老建筑。
说到这两处建筑,心中不免生出些伤感。曾几何时,河南街两侧有许多可以媲美北京旧民居的四合院,可如今一座也没有了,一栋曾经不入眼的破旧青砖房竟被自己当作宝贝一样,在冬日里细细观赏;作为东北传统商业的标杆,当年的河南街上,和兴隆、泰华西药、邮政局、官医院,都堪为民国建筑精品,如今一座略有民国意味的小楼也被自己敝帚自珍、燕石瑾瑜着考据。
望着河南街上的新兴园、福源馆、和兴隆,复古装修正在努力重树旧日模样,情绪才略有平复。希望所有改造老城的建设者都不要忘记——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气韵,不加思索地改造,在除旧迎新的激情褪去后,往往会丢失城市、街区的灵魂,进而留下一地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