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站在渠埂上,抬头是陡立千仞的悬崖,俯首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渠水悬在半空,静静流淌。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林州儿女在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锻造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数十万林州能工巧匠走出太行,把父辈开山凿洞的建筑技能带到了各地,打造出一批建筑精品,留下“林州建筑工”的印记。
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业
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林州人不怕吃苦、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冲劲,这份冲劲浸润在修渠人的血液里,成为所有林州建筑工人的共同记忆。
对于张买江来说,这份记忆不仅充满奋斗的底色,还有对父亲的怀念。张买江是接替父亲参加修渠的。
红旗渠工程动工建设时,父亲张运仁担任3个村庄的技术员,一天收工放炮,有一炮迟迟未响,他招呼着让大家躲炮,自己被一块飞石击中,把生命永远留在了红旗渠。
父亲去世后,张买江来到了修渠的工地,成为了万千修渠人中的一员。
对红旗渠的感情,成为林州建筑队伍占领市场、赢得声誉的动力。曾经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太行山人,用双手筑起了“林州建筑工”品牌。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据统计,林州市60%的农村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业、居民银行存款余额的60%来自建筑业。
心中有块“责任碑”
“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句修渠时留下的口号,至今仍流淌在林州工匠的血液里。
林州一家建筑集团负责人郭永亮的父亲也是10万工匠中的一员。从小郭永亮常听父亲念叨,“盖房子,质量搞不好,就是坏了林州的名声。”听得多了,这句话就印在了郭永亮心里。
1994年,郭永亮到工地做学徒,认真地跟着师傅学,可每次他把活儿干完,师傅还会重砌一遍。这让郭永亮十分不解。师傅说:“当年修红旗渠时,每个村负责的渠段都要立一块‘责任碑’。把活儿干好,这是咱的责任!你是新手,干活儿毛糙,所以我得再修一遍。”
就这样,“质量第一,负责到底”,成为矗立在郭永亮和其他林州工匠心中的“责任碑”。
2003年,郭永亮开始创业包工程。第一单工程在天津,正值寒冬腊月,严寒不仅让工人吃尽苦头,也给工程带来麻烦——因气温过低,刚浇筑的混凝土出现了裂缝。
有人劝郭永亮,重新弄费时费力,修一下算了。但想到父亲和师傅对责任的执着,郭永亮暗自思忖,“不管花多少工夫,都不能让工程质量出问题!”他把出问题的地方推倒重建。靠着这份责任感,工程按时完工,交付后还因“工程质量零投诉”,被当地评为样板工程。
让郭永亮没想到的是,他所守护的“林州建筑工”品牌,日后成为他承建工程的“敲门砖”。曾有出资单位的负责人告诉郭永亮,他们非常相信林州工人,“红旗渠那么难都修好了,还有啥工程干不好的!”
“见树又见林”
2015年10月27日,在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建筑之乡”评审中,林州市荣获“中国建筑之乡”称号。
目前,林州建筑企业总量突破1100家,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建筑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在林州中心商务区的红旗渠大道上,一座有着“总部大厦”字样的高层建筑格外醒目,这是林州建筑总部大厦。近6万平方米的大厦由政府出资购买,供建筑企业免费使用。
像这样专供建筑企业集中办公的大厦,在林州共有两栋,入驻建筑企业150余家。
近年来,林州市不断加大对建筑业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建筑业“总部经济”战略,将众多建筑业企业集聚在一起,打造政策“高地”、服务“洼地”。
“建筑业作为林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怎么支持都不为过。”林州市市委书记王宝玉说,2019年,林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快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2021年)三年规划》,重点就是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助推林州建筑业实现“二次腾飞”。
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将林州建筑业推向“见树又见林”的发展高度。如今,总部大厦不仅是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的重要载体,还成为展示“中国建筑之乡”、宣传“林州建筑工”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