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我们打算在授予林徽因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00周年时,补发她一个建筑学士学位,实现她的夙愿。”日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开幕式上,该校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利德里克·斯坦奈表示。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摇篮,林徽因、梁思成、杨廷宝、童隽等业界大师皆出于此。为了纪念宾大与中国建筑百年渊源,该校韦茨曼设计学院联合中国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宾大共同举办“中国建造”展,从历史与当代两个时间维度,展现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师求学宾大以来,中国建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这是林徽因当年在宾大选修建筑系课程的成绩单。“与今天不同的是,当年成绩单上的字母D,代表着她在这些课中得到了‘卓越’的评价。”斯坦奈说,林徽因1924年入学宾大时,建筑专业不招女生,因此在美术系注册。但是,她选修了建筑学大部分课程,学分达到了该专业的毕业要求。
展览中,宾大建筑档案馆保存的近百年前中国留学生们的学籍信息、成绩单、作品设计图、竞赛获奖简报、毕业册、化装舞会照片等清晰完整,生动地讲述着他们当年的求学故事。
20世纪初,领先全美高校的宾大建筑系,如同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据统计,1919至1934年间,二十五位中国留学生先后在宾大攻读建筑学。他们大都勤奋刻苦,有些人学业非常出众。比如展览中有一份1925年的费城公告报,它上面有篇文章即报道了宾大当时获得个人建筑竞赛奖项最多的学生杨廷宝的故事。
据介绍,这批人归国后,不但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奔波于物质遗产的发掘保护,而且成为现代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在传统的布扎体系中发展中国语汇,帮助现代主义在中国萌芽,另一方面在建造实践中探索西方设计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为中国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做出奠基性贡献。
“现代性”与“本土性”的交织与演变
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建筑在与国际对话和自身实践中不断发展。展览据此从“历史”与“当代”两个时间维度展开叙事。
“大众印象中,上海外滩上的万国建筑群都是外国人设计的,其实不然。和平饭店旁边的中国银行大楼,就是宾大早期留学生归国后的作品。”展览策展人、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林中杰说。
陈列于宾大建筑档案馆的历史版块,突出早期中国建筑学毕业生归国后的建筑实践。“他们回国后做了600多项作品,包括上海外滩建筑群后面四川路、江西路上的大批现代建筑。此次展出他们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主持设计的22个建筑项目。”林中杰表示,这些作品反映了他们对当时国际潮流的理解及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这个话题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受到关注。”
“这种中西对话和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仍在当代中国建筑中延续,表现为现代性与本土性的交织与演变。这也是贯穿整个展览的主题。” 林中杰说,为此,我们采用“对话”的视角布展,力求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创作所呈现的中西对话、世代对话、同时代实践者之间的对话,讲述中国建筑师为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表达所做的百年尝试和努力。
在宾大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展出的“当代”版块,选取了海归和本土派两位优秀代表、当代建筑师兼教育家张永和与王澍的设计作品。从博物馆到艺术家工作室,从大学校园到村庄改造项目,通过对大中小6个作品的比较,观众看到在一种地域文化的语境里,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从不同角度对于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平衡方式,看到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
“期待更多交流与合作”
展览开幕之际,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邀请校友张永和在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做学术讲座。当晚,室外漫天大雪的严寒与室内演讲场面的火爆形成强烈对比。“点燃人们心灵的,不仅是他们传递的学术火种,更是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 来听讲座的宾大建筑学在读博士商琪然表示。
“这也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该展览策展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表示,从专业层面讲,办展是为了溯源。无论建筑学授业者还是实践者,对于自己专业的根源和脉络不甚清楚,是些有缺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但是每代人都需从过往的根基里汲取养分,提炼自己的应对工具。溯源是为了做好当下。”
“从社会层面看,宾大第一代中国留学生们更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为中国培养了后续人才。”童明说,他们对建筑遗产发掘保护的重视,是当时在美国的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尚未意识到的,给美国同行带去启发。
“在杨廷宝等人的建筑实践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这种精神依然在今天的韦茨曼设计学院中传承,一直由教授们分享给设计学院的学生。”斯坦奈表示,“这是我们期待从自己学生身上看到的品质。”
“如今,宾大设计系700多名学生中,约有100名中国学生,更多地增进了我们与中国的联系。”斯坦奈坦言,我们与中国高校,尤其是同济和清华大学有密切联系。2018年,我们曾经与清华合作举办了一个名为“美丽中国”的会议,疫情初期还以这个主题出了一本书。
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斯坦奈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提倡建设“海绵城市”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期待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能与中国有更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建设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