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268712702

百年前,一位德国建筑师镜头里的中国古建之美

   2022-04-20 书房记1970
导读

百年前,一位德国建筑师镜头里的中国古建之美

今天是向前流动的,明天隐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只有历史是生动可辨的。唯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去理解生活的五彩缤纷。各民族的灵魂和永恒价值都被蕴藏于艺术之中,尤其是建筑艺术,它们不但昭示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形式和存在必要性,而且还裹挟着我们存在的本质。以建筑艺术作品为载体,历史的精神生动可见,无所不在,它可以帮助现在的人们分析生活的本质和各种行为。

一个民族的内涵看似在世纪交替的风暴中被改变了。时代改变了,过去貌似也随之消失。在那些受压迫的日子里,当世纪风暴以令人窒息的方式向人们席卷而来,我们甚至都会怀疑民族存在的意义。当时的中国就处于完全混乱的状态里。但即使旧有的秩序和传统被推翻,文化的特有价值被打破,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处萌芽,这个民族的真正内核仍旧会被继承并且会被永久保存下来。这本书里的文字和图片忠实地向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思想文化,我们将跟随这些古建筑尝试去揭开中华民族的神秘面纱。

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知道这点,能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建筑本身。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也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追本溯源。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充满灵魂的中国建筑敲击着我们的内心,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中国所有的古建筑都渗透着宗教文化特色,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含于其中。中国人在神的世界中发现了一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祭祀建筑中到处可见对太阳、月亮、星星、土地和农业的各种自然崇拜。与大多数的庙宇和佛塔差不多,这些祭祀建筑大都在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那个自然崇拜的神圣世界,那个存在于雅典人、罗马人和西欧祖先想象中的神圣的世界,直到今天依旧鲜活地存在于中国。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神圣的自然之光中,人们对此充满感激之情。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各路力量汇聚的三位一体的观念,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外来佛教思想的立足点。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就是二龙戏珠。这两条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不管是精神上还是形体上都以最初的形式展现,影响着新生事物,此消彼长,直至达到顶峰并最终走向消亡。

它们大小一样,但彼此完全对立,一个玩耍,一个争斗,处于永久运动中。作为阴阳规律的化身(自然规则的对立面,比如男性和女性、肯定和否定),一条龙从东向中间,另一条龙从西向中间,不停争斗着那颗象征着完美和统一的珍珠,宝珠悬浮着、旋转着、燃烧着,发出耀眼光芒,但永远无法触及。除非它们停止存在,完全消失,两种力量合二为一,否则这一切都只是幻象。在那之前,它们要一直保持最大的活力和张力,让我们的世界包罗万象。在这之中达成的永恒和统一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二龙戏珠阐释的三位一体的观念,这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古老的年代。在中东地区,同样的观念曾经被极早地记录过。然后,人类所能做的就是推测这种最原始的意义,因此,中国人创造出他们独有的清晰的象征符号,并有意识地把三位一体的真正含义表述出来。中国元素都具备矛盾和一分为二的基本特征,宏大和细微、唯心和唯物、平实无华和坚韧不拔、玩世不恭和深谋远虑、出世和入世、冷血和易怒、循规蹈矩和革故鼎新。在伟大的精神世界中,完全相反的两个特征既对立又统一。中华民族,如同她的国民性格一样,是循规蹈矩和文化高度统一的完美典范。

在中国,真理完全依赖于行之有效的基础。两条龙和一颗珍珠代表的唯一含义,就是一种特定的信仰存在于一个完全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力量微小,但影响巨大,并且无法言喻。另一个非理想的世界里,是我们的真实生活,或平和幸福或坎坷离奇,是充满对立力量的矛盾体。只是我们不得不在真实生活中和谐相处,并把它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的流动,不断创新和渴求极致。这种神化也蕴藏于建筑艺术中,它使建筑成为神迹的象征,使天人合一观念得到阐释,并使其与最高的思想完全统一,这就是所说的儒教、佛教和道教。

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这种主导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大地母亲赋予他们生命,养育了他们,并给他们提供最后的休息场所。因此,中国人眷恋故乡,并在死后要竭尽所能回归故里安葬。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远超其他任何民族。所以,来自相同省份或地区的中国人在陌生的环境下会很迅速地建立一种特定的亲密情感并团结一致。

出于对土地的亲近,中国人把土地看作他们力量和精神的源泉,他们把眼光转向土地最初始的状态——山峰。因此,他们探询自身的存在,寻找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源,并在群山中探索神性的所在。山峰连接天空和大地,它们越高越陡峭,就越神圣。岩洞和峭壁就是神灵的栖息地,人们就在那里建造庙宇。著名的政治家、圣人、诗人和朝圣者在功德圆满后去而复回,与自然融为一体。佛教徒在悬崖峭壁上雕刻了成千上万的佛像,以此象征神的力量。古代的中国人也把岩洞中的卧佛看作等待被唤醒的超自然的力量。最有疗效的草药来自于山上,人们死后要葬在山坡。另外,人们的居住地、城镇、乡村都要置于山峦的环抱之中。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

早梁思成、林徽因20年,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建第一人

288张中国建筑珍贵影像+138张复拍照片

涉及12个省,其中42处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少有60处现已不存

本书共包括426张照片。288张照片由柏石曼和他雇佣的中国摄影师(40多张)拍摄于1906年至1909年间,涉及中国12个省。

其中42处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余处为当代复建或曾经落架大修,至少有60处现已不存。

2006年,徐原夫妇及其同仁循着大师足迹,秉着原地点、原角度复拍的原则,奔波7省,行程2万里,初步获得138张照片,算是“循迹百年恩斯特·柏石曼,重走那条路,重拍老照片”这项民间计划的初步成果。

恩斯特·柏石曼(Em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中国建筑学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柏石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年,柏石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年至1935年间,民国政府特聘柏石曼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系列三卷本、《中国建筑》等作品。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282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