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建筑时代,必然有人会问与之对应的旧建筑时代是什么?这里可以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一个分界线,在这个意见当中,对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具体且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包括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包括BIM在内的建筑信息化技术及平台应用,并在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概念,将“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与“加快工程总承包”两项举措并列于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指导意见中。可以说这个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建筑业这个古老传统的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去重构建筑业发展生态。这也意味着建筑业进入新发展时代,新建筑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建筑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弊端不胜枚举,相信所有建筑人提起项目、工程、材料、工人、质量、安全等等这些词,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和血泪教训。建筑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动力足,也正因此,国家才专门提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既然建筑业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那么新时代的建筑究竟新在哪里?
我们首先要给新建筑的内涵和外延做一个设定,以便我们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新建筑。通常我们说建筑是基于最终的交付工程和项目而言的,常见的有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等。再往大了说,延伸到土木工程层面,建筑可能包含了路桥隧道、化工电力等一切需要建筑物的地方。我们这里讨论的新建筑主要还是基于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来说的,其余行业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可以借鉴本文阐述的观点。
如果把新建筑的外延设定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而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早就是各类规范、项目建设实践中很科学的划分了,所以,外延的“新”似乎无法再添新的内容了,顶多未来随着建筑交付种类的日益细化,可能会诞生别的建筑类型。
本文阐述的重点是围绕建筑的“内涵”,发掘建筑的“新”。建筑的内涵可以从一个建筑工程或者一个建筑项目的全周期来重新理解和认识。一个建筑项目或者工程,从开始的策划、调研、选址到拿地、设计、建设、运维,中间会经历很多环节,按照建筑工程人的思维,都是人、机、料、法、环相互作用的过程。
新建筑时代——“新”在何处?
结合上文说的国家关于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基于建筑工程(项目) 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笔者认为新建筑的“新”体现在以下四点:
01
建造方式的“新”
塔吊林立、尘土飞扬、噪声隆隆、人员嘈杂...... 我想这是很多去过建筑工地的人最大的感受。尽管这些年工地管理也日益精细化,环境卫生、工人管理、信息化应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建筑业似乎总是在粗放的建造模式中打转转,没有突破性的变化。
2020年,住建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大智能建造人才培育力度。各地要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发布建筑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意见,意义重大。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正是建筑业建造方式真正实现突破的路径所在。近几年各地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就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从传统的工地走向工厂,从原始的混凝土、钢筋等各种材料的现场施工改为工厂预制,变现场施工为工厂建造,变现场施工为现场组装。只有把建筑业大力的拉升到工业化的、工厂化的层次,工业化当中的成熟工艺、技术、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2018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审批备案的文件中,首次将智能建造纳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文件指出智能建造是为适应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色的建筑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需求而设置的新工科专业,是推动我国智能智慧项目建设所必须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也意味着,智能建造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层面给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未来的建筑业人才的培养一定是专业+智能建造的复合培养模式。
当然,建造方式的“新”,除了上面提到的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还有很多新的建造工艺、工法的推广和实施。比如双碳战略下的建筑节能与减排,也就是大家经常提起的被动房、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如何降低建筑耗能,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建造技术和工艺的探索应用。
02
使用材料的“新”
建筑使用的材料,大到混凝土、钢筋,小到木板、螺丝,似乎所有建筑最后都是这些材料结合的产物。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建筑业作为一个高耗能的行业,其节能减排的压力可想而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中专门有一篇章用来阐述“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明确提出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结合上述建造方式的“新”,使用材料的“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材料的绿色化、低碳化。
随着各个行业减排任务的实施,作为建筑材料的生产企业,同样面临节能减排的刚性目标约束。势必要从全生产链条去落实材料生产的低碳化、绿色化,包括设备的升级改造、生产工艺的改进、碳排放的全过程核查,以及生产产品的碳排放指标和追溯等等。确保未来每一件建筑材料用到建筑物上,都是绿色的、低碳的、环保的,可核查、可追溯的。
其二,是材料的预制化、成品化。这里面既包括装配式建筑中的部品部件,也包括了之前依赖现场加工的很多材料。比如机电管道、风管道等。这些其实都是可以运用工业化、工厂化的思维,依托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前在工厂进行生产预制,现场进行组装和安装。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提升建筑的质量。
03
管理模式的“新”
建筑的管理模式,本文指的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公司、乙方的管理模式。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又分为管理本部、管理项目等不同层次,大的集团还设有区域公司,或者集团管控的分子公司等等。鉴于建筑企业最终服务、产出的结果是项目,所以本文讨论的管理模式,都是基于项目层面的。也就是如何调用一切资源,把项目做好。
笔者曾经供职的一家集团,下属有工程公司,全国各地也有项目。早期也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包括项目责任制,授权制等等。无非是围绕项目的人财物管理权限进行分工,同时对项目最终产生的盈利进行合理分配。即便是有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流程标准,现实中项目(地方)和本部(中央)的博弈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很多时候都要仰仗项目经理的个人品质。这里面有利益的诱惑,有人性的考量,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现实监督困境。但归根到底,笔者认为还是管理模式没有大的突破和创新。笔者曾经供职的这家集团,在管理模式上做了很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给建筑企业的未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指导,总结下来,
我觉得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新”在以下四点:
其一,参与建筑的咨询公司工作方式要创新。这一点,以国家大力推行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代表。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不仅是对接国际的需要,更是现实中建筑企业咨询模式亟需破局的必然路径。旧有的各自为政、碎片式的咨询模式,导致上下不协调、前后不一致,没有人最终为交付的工程和建筑负责。甲方要同时面对几个甚至十几个外部咨询公司,管理自然应接不暇。
其二,建筑项目的承包管理方式要创新。这一点,以正在实施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为代表,其中又以EPC模式为主流。将设计、采购、施工交由一家具备资质的单位负责,大大节省中间协调成本,缩短管理半径。
其三,管理的信息化手段要创新。之前是OA、ERP、项目管理、材料管理等等上了一大堆信息化平台,各管一摊。但大部分还是基于传统流程和审批的电子化应用,并未真正和项目的设计、建造等生产、操作过程相链接。如今有了包括BIM技术在内的很多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行业内也已经在大力推广。从BIM的模型设计、到支持采购、工厂加工、物流运输、现场施工等,各类设备、数字化手段都要求建筑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从整体架构层面进行体系化重塑。
其四,组织架构要创新。
笔者曾经供职的集团,针对项目管控提出了大后台、小前台的组织模式,并按照建筑的专业系统重新整合原有的岗位和人员。传统建筑按照建筑、结构、水暖、电气等系统进行划分;装配式建筑按照国家划分的四大系统(结构系统、外墙系统、内装系统、机电系统)对原有的岗位和人员进行梳理,最终都以交付出符合规范、质量合格的系统产品为工作目标和考核导向。在这一大前提下,把原有的层级制的组织架构,按照上述专业或者系统的划分,进行扁平化整合。把设计师、造价师、工程师等人员分别归入相应的专业和系统小组内(相当于原来的职能部门),实现组织架构从职能、审批向专业、系统、服务的模式转变。然后依托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后台人员(本部人员)和社会写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大量的知识产品创造,前台人员(项目一线)通过平台及手持设备进行管理和建造。
服务平台化,工作产品化,员工创客化,我想这应该是建筑企业未来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方向。
04
交付成果的“新”
交付成果的“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精神认识上的,或者说是认知层面的。
以往参与建筑的各个单位、各个员工,大家的认知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自扫门前雪的层次。按照合同或者分包的要求,完成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任务就行了。很少有人站在整个项目、整个工程层面去思考交付的问题。随着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筑的发展,参与建筑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交付成果,要认识到你所负责的、所交付的是一个“产品”,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或者说是一个标段。认识到交付的是一个“产品”或者说是一个“部品(零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系统思维和成品意识。一个建筑是由无数个部品组成的,只有每一个部品的合格,才有整个建筑的合格。对建筑产品或者部品的认知,还可以促使我们的协同意识、协作意识,我生产的部品是否能够与其他部品完美连接、组装,这需要在设计、生产、建造的过程中提前沟通、提前协调,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EPC、全过程、智能建造的要义所在。
一个是使用品质上的。
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公共建筑,最终交付的产品就是一个成品的建筑,或者是一栋楼,或者是一所学校。无论居住还是公用,建筑最终都是服务于人的。人对居住或者公共使用的需求,不外乎舒适、节能、环保、绿色、智慧、便捷等,而这些也正是新建筑最终交付的成果评价指标。传统建筑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了相应的工程建设,没有人太在意未来居住其中或者使用的人感受如何。新建筑对于交付成果,一定是“以人为本”的交付,让人人享受高品质的建筑,这也应该是新建筑最终的理想和追求。
新建筑时代,建筑将从传统的项目、工程思维中彻底挣脱出来,乘上时代及技术的东风,迈向智能建造、智慧建造的未来,最终实现人民对居住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