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云-建筑工程行业的专业平台

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267857541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学术沙龙暨新书首发式在榕召开

   2024-01-22 中国建设新闻网2570
导读

日前,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学术沙龙暨《在地生长——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新书首发式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福建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

日前,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学术沙龙暨《在地生长——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新书首发式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福建理工大学等单位承办。

首发式上,福建理工大学校长童昕指出,该书有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为探究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深邃内涵提供了宝贵经验。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蒋金明提出,该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在地”,是一位专业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解读;二是“生长”,其作品就像在当地“生长”出来一样。作者严龙华教授表示,希望通过规划、建筑、景观、场所、营造“五位一体”的建筑创作观念,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建构根植历史、关联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地域文化景观。

学术沙龙由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厦门大学教授王绍森主持,与会嘉宾围绕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展开对话。

围绕城市更新中人的需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要区分人群的差异,从大众走向分众,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对于历史建筑的价值,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保峰提出,应将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运用于建筑更新上来并实现低能耗改造,提高建筑舒适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高密度城市空间里,如何把园林、景观与城市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朱祥明说,应把碎片化元素通过景观的形式整合,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关于城市更新和传统建筑保护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强调,对建筑空间本体的保护或者更新,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而且也是关于未来的。在城市保护和更新领域,利用客观的量化方法进行建筑迭代,把历史保护和新技术结合起来。

福建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侨大学教授王唯山,清华大学教授王毅等专家学者也分享了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思考。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jzy88.cn/news/show-689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850-1518

版权© 建筑云   京ICP备20200491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