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唱衰建筑设计行业的声音不绝于耳,降薪、裁员、倒闭消息,让行业人士感受到阵阵寒意。
过去二三十年,随着时代浪潮,建筑设计行业水涨船高,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建筑设计行业由盛转衰,从业人士叫苦连天。
如今,建筑设计行业真的陷入了三饥两饱的困顿绝境,还是仍可期待柳暗花明的崭新景象?
2023年7月,收到降薪30%的通知后的第三天,广州市某规划院的高级工程师李工毅然决然选择辞职。据他介绍,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建筑设计院业务状况持续低迷,停工停产、降薪保职已经成为许多同行的无奈选择。“像我这样撑不住的就另谋发展,而大部分基层普通员工也只能发发牢骚。”李工说。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关于建筑设计行业发展陷入困难的消息层出不穷:“多家设计院上半年工资未发”“某集团设计院因经济环境及市场收缩等因素停工停产”“某设计院员工贷款10万借给公司”……一时之间,建筑设计行业似乎陷入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林同学去年刚刚进入某设计院的市政业务部门,尽管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每周6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和随时待命的周末还是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他介绍,每年年初,设计院会根据公式计算出不同部门不同工种每个人一年的产值,一部分会作为平时的预发绩效和底薪一起发给个人,年终奖则是减掉预发的剩余部分。“项目在手,奖金就有;项目没有,就吃白果。”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现在项目少、工时长、竞争大,还面临降薪,在论资排辈的设计院里,正处于“熬”的阶段。
但难熬的何止是职场新人?“在过去建筑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阶段,项目应接不暇,图是画不完的,薪金是相当可观的。”徐工是广东省某建筑企业设计院的部门负责人,回忆起刚入行时的“蜜月期”,他感叹好景不长,短短几年就见证了行业的由盛转衰。
“一方面市场饱和,承接业务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萧条,甲方囊中羞涩,项目收款难,院里一些部门要么发不出工资,要么就裁员重组。”徐工表示,目前导致这一波“倒闭潮”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水平不高、资质欠缺的私营中小型设计院,这其实就是大鱼吃小鱼、优胜劣汰的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包括城乡规划甲级设计单位、甲级建筑设计院、勘察设计企业等设计院和设计公司共计3万多家。尽管目前建筑设计院的倒闭数量仍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有业内人士分析,预计未来将有相当比例的设计院面临倒闭的风险。
房地产市场冷却,造成土地开发及投资退场,被认为是导致建筑设计行业规模缩减的最直接原因。两者紧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从项目策划到实施,建筑设计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房地产市场下行,设计院首当其冲。
不但如此,看似繁荣的建筑设计行业背后,其实早已危机四伏,面临着市场饱和、技术落后、同行低价竞争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根据《2023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5.42%,其中广州高达86.76%,深圳更是接近100%。业内感叹,过去是在空地里大刀阔斧地建房子,现在一眼望去地上满是房子。
羊城设计联盟(广州市空间设计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谢凌峰认为,大开发建设时期已经过去,以新城区为代表的包含公建配套和商业、住宅等大规模城市建设基本完成,开发空间已经不大,市场几乎饱和。再加上建筑的产品周期太长,一般是50-100年。这就意味着,市场饱和导致建筑设计项目量的大幅减少并不是阵痛期的表现,而将成为未来的常态。
也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细分领域的竞争都在加剧。徐工在设计院里主攻路桥加固改造板块的业务,他们公司在2000年时就开发了这个领域的市场。“我们的业务主要和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挂钩,房地产下行带来的冲击有限。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在困境下被迫转型,也将目光转移到这块蛋糕上,这两年明显感觉到竞争大了。”
“僧多粥少”引来的恶意低价竞争,使得有资质的企业拿不到项目,小型设计院又没能力完成,最后落得甲方业主一地鸡毛、全盘皆输,同样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缺乏有利的创新环境、创新转化机制不成熟、创新型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等,建筑设计行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也是突出问题。
“我们必须要接纳建筑设计行业进入缓慢和稳定发展期这一事实,这是由社会经济与建设行业发展特点决定的。”谢凌峰表示,目前,行业已经进入以挖掘已建工程运营升级等存量价值为主要需求的存量市场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7月,《中国勘察设计》杂志刊文,认为存量市场时代下广大设计院亟须构建新的竞争能力。无独有偶,作为澳门城市大学研究生导师的谢凌峰同期作了一场题为《存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设计探究》的报告,从城市新旧共生、突破增长瓶颈、创新文脉传承等角度探索存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多种路径。
在行业存量市场利用方面,二者持有相似观点。一方面,他们认为存量价值充分化带来了市场机会,如投建营一体化、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等新业态。“不同于以往以建筑设计为主导的大规模拔地而起的增量建设,存量改造要求的是精细化、全程化和丰富化。如更新改造中策划、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装饰和标识的一体化设计,因为规模不大也很难切分开,必须是团队或适当联合来一体化完成。”谢凌峰说。
另一方面,存量市场中新技术也带来了增量业务,如绿色、生态发展带来的新业务,以及数智化带来的智慧新基建等。谢凌峰认为,AI是工具,装配式是集成化的建设方案,都会促进行业精细化与深度丰富发展。这与几十年前大家用手绘制图而被电脑工具取代类似。在交接期和转换期,会对部分人有冲击和影响,但在适应、普及之后,就变为行业的基本工具和常用形式,并最终与行业融为一体,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必须鼓励创新,这是生存之本。集团每年都会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指标支持下属企业或者员工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并应用到实际施工项目中,同时通过持续发展基于数智化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广东省某龙头建筑企业设计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客户需求趋向于跨专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更需要设计院具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资源以及协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因此,以央企、国企为首的大型设计院规模价值更加凸显。但也有观点认为,对于失去稳定的大量建设工程为支撑的部分设计院来说,可以参考欧美市场推进高素质的个人化、小型化模式,并充分调动自身的“拉项目”能力,利用综合型设计院的产业生态、资质品牌、运营管理、产品技术等优势条件,促进合作共生。